阅读历史 |
背景色:字体:[很小标准很大]

第411章 加薪(1 / 2)

加入书签

张居正点了点头:“杨兆当然比武清伯着急。武清伯毕竟有李太后和小皇上照着,心里多少有点底。”

水墨恒琢磨着昨日会见李伟的情景,说:“我看武清伯八成会接受罚款这个方案。至于廷杖,可能性估计不大。”

张居正微微一笑:“就是他敢接受廷杖,李太后也不忍心。其实咱们的本意,不就是想让他多掏些钱出来嘛,也算是对死去的士兵家属一个交代。”

“这点儿钱,对于武清伯来说,绝对不是什么难事儿。”

“他可真是一个将钱看作自己命根子的人啊。”

水墨恒十分赞同:“若放我身上,会毫不犹豫地接受罚款这种方案,即便自己掏不出来钱,找李太后哭穷还不会吗?只是,武清伯这人,估计这招儿都用烂了,自己都不好意思找李太后。我昨儿让他去宫里,他扭头就走,愤愤地说不去。”

张居正沉吟片许,带着征询的语气:“关于杨兆,我想这么处理,你看如何?”

水墨恒望着,示意他说下去。

张居正道:“杨兆继续留任顺天府尹,卸任蓟辽总督一职,由督理军营的王崇古担任。”

“这样一来,杨兆大人的情绪会不会受影响?”

“受影响毋庸置疑,多少的问题。但既然武清伯和国舅爷都受到处罚,他不可能原职不动啊!”

水墨恒点了点头,感慨地说:“嗯,杨兆大人可谓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,怎么能拱手相送这样的人情给武清伯呢?武清伯是什么样的角色,难道他不清楚?”

“哎!”张居正深深叹了口气。

“我与杨兆大人曾交往过,感觉他确实是个人才,但愿他不要因为这件事,而影响了他的斗志。”

“适当时刻,我会提醒他。况且,这次也没对他重罚,以杨兆的悟性,应该清楚朝廷并不是要一棍子打死他。”

水墨恒放心:“那就好,那就好!”

两人边聊边喝。

看起来还挺有情调的,活像一对久别重逢的师生。

张居正突然像想起什么似的,问:“哦,对了,这些年我一直在京师,也没下去民间体察过。反倒是你,今年多数时间在外,不知耕夫野老对咱的评价如何?”

水墨恒没有急着回答。

说心里话,耕夫野老对万历新政夸赞的,肯定要多得多。

毕竟自张居正上台之后,让耕夫野老享受到了万历新政带来的好处。一个最直接的好处,就是对隆庆六年之前的积欠酌情减免。

万历元年减免过一次。

万历二年又酌情对河南、陕西、山西、湖广、河北、两广等历年受灾较多、积欠也多的省份再减免一次。

通过这两次大幅度的减免,如今积欠已基本清理完毕。

也就是说,隆庆时期六年做不成的事情,张居正上台两年多时间硬是做成了。

朝廷仓库里不缺粮,国库里不缺钱,那么老百姓的日子跟着就好过了。百姓得到实惠,赞扬的声音自然就多。

在荆州、扬州时,水墨恒也听到许多这样的声音。

此刻,张居正问及。

水墨恒之所以没有立刻回答,是因为考虑到张居正耳目喉舌这么多,肯定也听到了这样的声音。这时问及,怕他是在有意炫耀,滋生他骄傲的情绪。

所以,思虑片刻后,如是般回道:“耕夫野老对张先生的举措自然是赞叹有加,改革也没触犯他们的利益嘛。但,眼下的局势虽然对先生有利,也不能掉以轻心啊!”

“那是,那是。”张居正连连点头。

关于张居正的命运,水墨恒一直试图改变,也一直在努力,此刻刚好借这个机会,提醒道:“张先生戒慎之心千万不可松弛,历史上功亏一篑的前车之鉴实在太多。先生每一次改革,都得罪了不少豪强大僚,他们就像暮色下的狼,蹲在暗处,随时会跳出来咬你一口。”

张居正深有同感。

所以,京城各大衙门都放假了,他也没敢闲着,要与水墨恒沟通交流,担心的不正是这些吗?

其实,水墨恒这番话的意思很明显,希望张居正不仅要照顾到耕夫野老,也要顾及到大官大僚们的感受。

得民心,固然很重要。

但不代表可以忽视皇亲国戚大公勋贵。

实际上,普通百姓对张居正的地位没什么影响。

而能动摇张居正地位的,恰恰是张居正得罪的那帮人。

因而,水墨恒说完那段话后,又颇有见地提议道:“张先生,从明年开始,给全国官员提高年薪的折俸吧!”

加薪:是稳定大官大僚最好的办法。

钱:几乎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让人闭嘴。

张居正听了,眼睛精光四射,高兴地举起酒杯:“真是英雄所见略同,我正有此意。过去薪俸,四品以上的官员是三分银七分铜钞,五品以下官员是两分银,八分铜钞。”

“那先生想怎么提?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